*调解为民好榜样候选人*
两岸一家亲 调解促和谐
----思明区涉台调委会调解员陈清隆简要事迹
陈清隆是个台胞,在台胞圈里有个响当当的名字——“马克大叔”,是曾厝垵“马克客栈”的当家人,也是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召集人。
2010年,陈清隆来到厦门赶上“民宿潮”,就在厦门思明区曾厝垵文创村开了“马克客栈”,这里有很多台胞来创业、经商。他总说,人在他乡创业,远亲不如近邻。于是,在迎来送往各地游客的同时,客栈也成了台胞们的一个交流“基地”。如果遇上各种大小纠纷,台胞们就在这个“基地”里抱团商量对策,碰撞出纠纷解决的“金点子”,分享经验。久而久之,他成了别人口中的“和事佬”。2016年,区司法局和区台办联合筹备成立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陈清隆主动报名,凭借着在台胞圈的威望及多年来对大陆政策熟、法律意识强的优势,正儿八经地当起了“和事佬”。每年他都会调解十几件大小小的矛盾纠纷,主要涉及台胞的借款合同纠纷、租赁合同纠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服务合同纠纷、婚姻家庭、台胞子女入学纠纷、物业管理纠纷等,大多是台胞当事人慕名上门指名要他调解,均受到了台胞的一致好评,不仅缓解了思亲之情,还收获了一帮家人般的朋友。
客栈变调解室台胞有娘家
陈清隆说:“由于两岸社会环境及司法制度的差异,在厦工作生活的台胞对大陆法律制度、司法体制的了解知之甚少,从而导致纠纷矛盾的出现,因此,在纠纷产生后,通过合适的方式介入并加以调解处理,往往能够顺利化解纠纷,也兼具维护纠纷各方的合法权益。成立调委会是件好事,我是台胞,更应该支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了。他把“马克客栈”的一半活动场所建成调解室、谈心角、法制图书角、宣传室。他亲自绘图设计、施工装修,制作门牌、桌椅摆设,花草氛围布置,让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有了温馨的“家”。台胞爱来坐,说这里像娘家,形成了聚点,陈清隆能及时倾听台胞心声,及时化解他们遇到的矛盾纠纷,随时进行大陆的法律宣导,加深台胞、台企对大陆法律法规的了解以及对大陆法律制度的认同度,有效预防和规避了各类民商事法律风险。调解员们也爱来,说在这里有调解的热情,值班、学习、调解热情高涨,在这里可以看到一支高效、凝聚力强、工作成效显著的队伍。陈清隆也比别人更多地承担了涉台调委会的日常接待工作和协调召集。后来,思明区台胞驿站数量增加至6个。各驿站接到纠纷线索后都会将当事人引导至位于曾厝垵的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陈清隆等人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
“同乡情+专业”促进纠纷化解
陈清隆自担任调解员起,不仅认真学习各项涉台相关政策法规,力求专业懂法;同时在调解中善打“同乡情”,藉由台胞调解员与台胞当事人的情感连接,更容易取得台胞的信任,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纠纷解决。
两位来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黄女士、张先生,他们合作开办了一家钢琴培训中心,因为误解产生纠纷。初期双方情绪异常激动,在台胞驿站微信群中恶言相向,剑拔弩张。陈清隆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同调解员们在微信群里陈案、分析,讨论如何化解这起矛盾与策略,最后决定用“情与法”来调处这起纠纷。律师调解员分别对双方当事人开展法制宣传,讲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和《民法通则》等与合伙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关系给当事人引导、调解。台胞调解员以熟识朋友关系、“同乡人”的身份向两位当事人做思想工作,耐心向双方当事人看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弊得失、使双方平心静气坐下来协商解决问题。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最后,双方当事人接受律师和台胞调解员的建议,合伙纠纷产生的争议得到妥善的解决,免去了讼累。
台胞赵先生的公司设立于思明区,是一家做环保科技的公司,他与南安县某混凝土公司有签订两份合同,约定由赵先生公司承揽该混凝土公司的砂石分离机、压滤机供应安装等工程。在机器安装完成,该混凝土公司以机器安装、调试不到位为由,拒绝支付合同确定的第二期款项,赵先生为此几个月奔波没有结果。于是赵先生来到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当陈清隆收到赵先生的调解申请后,第一时间在调委会的微信群内就案情进行了集中讨论,将工作分解,一方面由律师调解员与南安混凝土公司的负责人吴先生直接电话沟通,疏理本次纠纷所涉法律关系,确定争议焦点。另一方面由司法所调解员多次沟通,希望促成双方一起到厦门来进行调解。但是混凝土公司以不方便为由,无法来厦门面对面调解。
调委会经讨论决定主动赴南安调解。在与双方当事人多次沟通后,陈清隆与一个律师一个台胞调解员一同前往南安实地查看工程状况,现场召集双方进行面对面调解。律师调解员从法律专业角度分析争议焦点、若采取诉讼将产生之法律风险等分析。台胞调解员从情理角度对台胞方进行劝导,引导当事人情绪转向理性思考。情理法的交替运行,最终促使两家公司达成了书面的解决方案。此后,厦门环保公司负责完成机器加固、调试等项目,南安混凝土公司依照书面协议付清第二期款项,本次因合同履行而引发的纠纷得以顺利解决。
“互联网+调解”提高调解效率
现在网络资讯发达,各种社交软件流行,来到厦门创业、生活的台胞们也大多使用QQ、微博、微信等流行的社交软件。陈清隆和其他涉台调委会委员共同在调解工作模式上进行思维创新,采用网络线上调解与传统调解模式相结合,提高了调解效率。
来到厦门沙坡尾经营菠萝包生意的台胞李先生最近很烦恼,因为女儿从幼儿园退学的事与某某幼儿园发生了纠纷,一万多元的学费一直退不回来,他通过微信向涉台调委会求助。李先生叙述纠纷详细情况,同时提供了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陈清隆线下通过与某某幼儿园领导电话联系,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虽然没有见面,但通过两天的调解工作,李先生顺利拿到幼儿园的退款,直夸涉台调委会工作便捷高效。
2018年1月,台胞廖先生通过中介租了一套房。在之后的使用中,廖先生发现厨房油烟机无法适用,且房间墙面有脱离状况,他试着与中介沟通,但中介未能及时处理,反而让他直接与房东联系,直到2018年5月,廖先生所承租房屋的问题仍未解决。廖先生向思明区台办反映了问题,陈清隆知悉纠纷后反馈至调委会微信群讨论,并第一时间通过微信与廖先生沟通,并让廖先生提供租赁合同内容。经查看合同内容,向廖先生指出了两点,其一,在该纠纷中,中介等同于二房东。租房合同由廖先生与中介签订,中介让他去找房东系误导;其二,租赁合同中明确约定,当承租户发现问题反馈后,出租方应在7日内完成维修工作,因此建议廖先生根据这两点再找中介协商。两天后,好消息传来,中介答应退还押金并满足廖先生无责解约的诉求,一场纠纷未调而解。
马克客栈是一座网红民宿,更是向在厦台胞敞开大门的“家”。从事调解4年来,陈清隆始终以“两岸一家亲,调解促和谐”为工作理念,为在厦台胞提供创业咨询、生活关怀、政策咨询、法律咨询、权益维护等服务,让来厦的台胞在最短时间内消除生疏感,增进台胞认同感。他说“我们是平凡老百姓,做小事为小善,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才是最重要的。”